建瓯位于福建省北部,闽江上游,武夷山脉东南面,总面积4233平方公里,人口53.9万人,是福建省面积最大、闽北人口最多的县级市。被评为中国竹子之乡、中国锥栗之乡、中国根雕之都、中国东南白酒名城、中国山海酱酒之城、中国东部鲜食玉米之乡,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、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、省级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试点县和理学名城城市更新建设样板。近年来,建瓯立足自身优势,锚定“千年建州·理学名城”发展定位,持续“做靓一座城、做强一根竹、做大一瓶酒、做优一片叶、做好物流一张网”,加快打造文化生态融合发展示范区。2024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82.17亿元,增长5.3%。
历史悠久。建瓯古称建州,历史上为郡、州、府、路、道之治所。汉献帝建安初年(公元196年)设建安县,是福建最早的四县之一。三国吴景帝永安三年(公元260年)设建安郡,辖全闽十县。唐高祖武德元年(公元618年)改为建州,唐开元二十一年(公元733年),取福州、建州首字,设“福建经略使”,“福建”之名由此而来。南宋绍兴三十二年(公元1162年)升建州为建宁府,福建形成一府、五州、二军(即“八闽”)格局。1913年撤府,并建安、瓯宁两县为建瓯县。1992年撤县设市。建瓯的发展,沿革千年、几经易名,而格局未变、文脉长存,有福建第一楼之称的标志性建筑五凤楼仍屹立于城区中心,全市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。
资源丰富。建瓯生态优美,是“美丽中国·深呼吸小城”、省级生态市和省级园林城市。物产禀赋,竹、木等资源总量居全省、全国前列,毛竹面积、立竹数、竹材和鲜笋产量全国第一,是首批笋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、国际竹藤中心全国竹林“四库”建设示范区;锥栗面积及年产量,居全国之首;是全国重点茶区之一,北苑贡茶从五代闽国起持续上贡458年,由此孕育的北苑文化是中国茶文化的巅峰,北苑御焙遗址被列为省级遗址考古公园;是“福酒”核心产区,福酱、福矛窖酒、双龙戏珠等地方名酒均产自建瓯;板鸭、光饼、吉阳“四宝”等“建州味道”美食口味独特、享誉四方,是全国“特色小吃美食地标城市”“美食文化地标城市”。
人杰地灵。建瓯自古崇文重教、人才辈出,是全国文化先进县、千名进士县,是朱子思想启蒙地、成就奠基地和朱子理学正统发祥地。朱子少年在建州环溪苦读,青年在建州举贡,中年往来于建州讲学,身后长房嫡裔世居建州,留下了画卦洲、艮泉井和五经博士府等遗址。后朱子时代,朝廷先后在建安(建瓯)赐建朱文公祠、建安书院和五经博士府。自宋而清,二程祠、游御史祠、刘屏山先生祠、黄勉斋公祠、蔡西山先生祠等陆续在铁井栏、紫芝街一带建成,城乡之间洋溢着理学之风,被誉为“理学名城”。近代,鲜活的红色血脉,让建瓯英雄迭出,涌现出了杨峻德、刘葆彝、葛越溪、潘作民等一大批革命先烈,闽北第一个党组织—中共建瓯支部、第一个农村党总支—温洋党总支、直属中央领导的闽北临时委员会、新福建省委均在建瓯诞生,省委机关报《福建日报》在东岳庙创刊,是著名的中央苏区、革命老区,被称为“红旗不倒”的地方。
交通枢纽。为江浙入闽咽喉要地,交通便捷。京台高速公路(G3)、长深高速公路(G25)、合福高铁、峰福铁路、衢宁铁路、国道205线、237线和528线贯穿而过。合福高铁于2015年6月28日建成通车,在我市设建瓯西站。京台高速公路建瓯至闽侯段于2015年12月18日建成通车。目前,除建瓯互通口外,我市有吉阳(徐墩)、南雅、川石、东游、东峰、小桥、迪口等7个乡镇设有高速互通口。衢宁铁路建成通车,在我市水源乡设立客货两用的建瓯东站。